凯利丝绸:一丝一梭织出千年传承

发布时间:2023-06-27 07:49:05
来源:淄博日报

《千里江山图》《八十七神仙卷》《大唐三藏圣教序》……走进淄博凯利丝绸有限公司展厅,一件件织锦艺术品在灯光的映衬下闪烁着如月般的光泽,仿佛置身于一个微型的美术博物馆。淄博这座“宝藏”城市,不同的文化载体以不同的形态,向外界诠释了一个多彩的淄博。它们或是用纸剪出的世间百态,或是璀璨星河下的十里花灯,或是千年窑火涅槃而生陶琉……当然,也有于毫厘之间,上万根丝线织造而成的锦绣河山……


【资料图】

见证

“这幅《长江万里图》取材于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南宋赵芾现存世的唯一作品,原作纸本水墨,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这幅《大唐三藏圣教序》克服了织锦产品主体层次不足的缺陷,更加突出了原作色泽上的层次感与柔美度……”展厅里的每一件作品,翟先宝如数家珍。

从手拉脚蹬的手工作坊,到如今有科技含量能够自主研发的现代产业,75岁的翟先宝既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

“我11岁就进厂干活了。”翟先宝回忆说,家里兄妹5人,为了补贴家用,身为家中长子的他成为丝织工厂的一名普通工人。“络过丝、摇过纡,那几年,丝绸生产的主要工序我都干过。”1966年,翟先宝开始学习产品设计环节中的砸花工匠技艺。经过近20年的钻研,他熟练掌握了丝绸产品生产工艺流程。

1999年,时任凯利丝绸董事长的翟先宝赓续丝织工厂的辉煌历史,带领丝绸工匠们开启了新的丝绸改革与生产之路。

传承

6月20日,凯利丝绸的生产车间内,织机上飞梭来回穿行。原本平平无奇的丝线经过这些设备“洗礼”后,一幅幅精美织锦画随之诞生。

“看,这就是我们的有梭织机,虽然是二十世纪70年代的机器,但是可别小看它,现在纬密已经达到了每厘米300梭。”翟先宝告诉记者,他们对这些设备进行了反复改进、试织。“一梭就是一条纬线,现在的织锦画每一厘米的背后是300条纬线的精密织造,细腻程度可想而知。”翟先宝说。

古埠灯辉、盘龙云海、织女朝凤、汇龙望月……《周村八景图》上“热闹非凡”。“这是我们和当地一些诗书画艺术人士凭着对家乡的热爱,用传统的技艺、古老的提花龙头和梭织技术,经过数十道工序精织而成的一件精品。”翟先宝介绍,这上面有9600万个经纬交织点,画面层次丰富、墨润清晰,生动再现了明末清初周村盛世时期的繁荣景象。

“从两个颜色到4个颜色,再到6个颜色,从180梭到240梭,再到300梭,这个《周村八景图》当时设计了4万余张花版,用了近一年的时间才完成。”织机为“笔”、丝线为“墨”,老设备做出新产品,赋予了丝绸新的生命力。

2021年,凯利丝绸染织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创新

凭借精湛的丝织工艺,凯利丝绸的织锦画多次在国家级赛会中摘金夺银,推出的个性化定织服务也深受消费者喜爱。近期,借助淄博丝绸的品牌影响力,凯利丝绸不仅注册了织锦品牌“淄锦”,还承接了“陶琉丝”文化伴手礼的研发生产任务,文化赋能势头强劲。“能根据摄影照片和绘画作品准确地用丝织的方法来表现千变万化的自然风光或人物肖像,这是‘淄锦’最显著的特点。”翟先宝告诉记者,除了名人名画、历史故事等,这段时间,人物照也很受追捧。“现在很多人来定织婚纱照,这个时间久了也不会褪色,很有纪念意义。”

祖辈在手工作坊里打零工,父辈有了自己的织机,如今自己有了企业创立了品牌……作为丝绸染织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翟先宝深知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守正才能传承,创新才有发展。“采用草根、树叶、花等天然植物为原材料,经过长时间加工煮出其中的染色液体,以手工方式采用不同扎制艺法将丝巾放进染色液体内反复制作,达到理想的颜色。”在翟先宝的带领下,凯利丝绸守正传统技艺,创新开发了一大批非遗文创产品,例如草木染真丝围巾,以其健康、实用的特点,深受广大用户青睐。

为了更好地传播丝绸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淄博好品,凯利丝绸精心制作的部分产品入驻了淄博国际会客厅。其中,织锦画《花开富贵》《长城》《孔子像》等引得来此参观的中外客商啧啧称奇。

“一丝一梭传承千年,一经一纬织就锦绣河山。”这是翟先宝常说的一句话。11岁进厂,75岁坚守在一线……在传承与创新周村丝绸的砥砺中,翟先宝以匠心工艺为标准,使更多淄博好品进入寻常百姓家。

更多相关文章